国立中正大学「科技传播与社会」硕士班学分学程
一、 学程名称:
中文:科技传播与社会
英文:Science,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二、设置宗旨:
- 科技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探讨科学、技术、医疗和社会的关系与互动,是跨越传统领域的一门新学术领域,探讨课题包括科技的动力学、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冲击、科技政策、科技的风险沟通、科技传播与沟通、科技的公众理解与参与等等。
- 鑑于「科技与社会」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新颖性,而台湾在此方面的学术研究仍不充裕,又本校为一所学系相当完整的大学,有相当的师资,因此有必要成立研究所的学分学程,以便培养能针对「科技的伦理和社会冲击」与「科技传播与文化」两大主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才。
- 建立跨院性的「科技传播与社会」的学术网络和社群。
三、设置学分学程或学位学程:
属跨院系硕士班学分学程,最低修习学分数12学分。
四、 规划单位:
本学程由文学院哲学所与社会科学院传播与电讯传播研究所规划筹设,各课程相关科系协办。
五、参与教学研究单位:
文学院、哲学所、历史研究所、社科院、传播与电讯传播研究所,并依课程设计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规划与授课。
六、师资规划:
(一) 校内师资:文学院、哲学所、历史研究所、社科院、传播与电讯传播研究所等,各课程之任课教师。
(二) 校外师资:部分课程将邀请外校「科技与社会」师资担任兼任教师。
(三) 师资规画表:
授课教师 |
所属单位 |
专(兼)任 |
最高学历 |
专长 |
陈瑞麟 |
哲学所 |
专任 |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 |
科学哲学、自然哲学、西方科学史、科技与社会、语言哲学、分析哲学 |
吴秀瑾 |
哲学所 |
专任 |
美国天普大学哲学博士 |
当代欧陆思想、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多元文化主义、社会哲学、科学哲学 |
许汉 |
哲学所 |
专任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 |
政治哲学、伦理学 |
谢世民 |
哲学所 |
专任 |
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 哲学博士 |
法律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伦理学 |
欧阳敏 |
哲学所 |
专任 |
比利时(荷语区)鲁汶大学哲学博士 |
科学哲学、Davidson’s anomalous monism 生物哲学、分析形上学 |
侯维之 |
哲学所 |
专任 |
澳洲雪梨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哲学博士 |
语言哲学、缩简主义(deflationism)、蒯因哲学、知识论 |
王一奇 |
哲学所 |
专任 |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哲学博士 |
语言哲学、 形式语意学、知识论、哲学逻辑、心灵哲学 |
张忠宏 |
哲学所 |
专任 |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 |
先秦哲学、伦理学、宋明儒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Moral psychology |
黄俊儒 |
通识教育中心 |
专任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所博士 |
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公众科学理解、科技社会研究 |
简妙如 |
传播所 |
专任 |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 博士 |
新媒体与文化研究、流行音乐、阅听人研究、科学传播
|
管中祥 |
传播所 |
专任 |
世新大学传播学系博士 |
传播公民权、媒体改革运动、媒体识读教育、全球化、地方媒体 |
戴皖文 |
传播所 |
专任 |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传播博士 |
整合行销传播、个人化社会学
|
林怡玫 |
传播所 |
专任 |
密苏里大学资讯科学与学习科技博士 |
电脑中介传播、线上游戏、科技使用与满足、行动学习、远距学习、虚拟社群、多媒体设计、资讯融入教学 |
胡元辉 |
传播所 |
专任 |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 |
传播经营与管理、传播科技与法律、数码汇流与实务 |
罗世宏 |
传播所 |
专任 |
伦敦政经学院媒体与传播博士 |
全球化研究、传播社会学、传播政治经济学、通讯传播政策、中国传媒研究 |
唐士哲 |
传播所 |
专任 |
爱荷华大学传播研究系博士 |
传播批判理论、媒介史、影像文化、国际传播 |
蔡崇隆 |
传播所 |
专任 |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 电影研究(film study) |
纪录片制作、深度报导
|
郭秀铃 |
历史所 |
专任 |
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文化与环境学院博士 |
欧洲都市史、欧洲近世文化史、19.20世纪欧洲艺术与建筑史、现代性理论与历史、艺术评论 |
杨维真 |
历史所 |
专任 |
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 |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军事史 |
蓝适齐 |
历史所 |
专任 |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 |
近现代东亚史、台湾史、知识论述:战争记忆身分认同的建构、国际关系 |
七、学程必修科目学分、选修学分及应修学分总数规定:
(一) 本学程应修12学分。
(二) 各系所修课学生所修本系所教师开设之学程课程,得纳入本系所毕业
学分内。依本校跨院系(所)学程设置要点第五条规定:学生修习学程科目学分,其中应有9学分属跨院或系所课程,且不得计入学生本系所、双主修、辅系或其他学程之毕业必修学分数。其修毕之总学分数,由学程工作小组认定。
(三) 课程规划:必修科目6学分,必修与选修科目如课程规画表所示。
(四) 课程规划表:
一、必修科目 (注:于每学年第二学期开设。) |
||||
课码 |
科目名称 |
学分 |
任课教师 |
开课系所 |
新开课程 |
科技、伦理与社会 |
3 |
陈瑞麟、吴秀瑾合开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科技传播与文化 |
3 |
简妙如、管中祥和黄俊儒合开 |
传播所 |
二、选修科目 |
||||
课码 |
科目名称 |
学分 |
任课教师 |
开课系所 |
新开课程 |
科技伦理 |
3 |
吴秀瑾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应用伦理学 |
3 |
许汉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生命伦理学 |
3 |
谢世民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传播伦理 |
3 |
待聘 |
传播所 &哲学所 |
1257316 |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
3 |
陈瑞麟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生物学哲学 |
3 |
欧阳敏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 |
3 |
吴秀瑾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演化伦理学 |
3 |
张忠宏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生物科技与社会 |
3 |
陈瑞麟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传播科技与社会 |
3 |
戴皖文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创意劳动 |
3 |
戴皖文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行销传播策略 |
3 |
戴皖文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语言沟通哲学 |
3 |
侯维之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科技语用学 |
3 |
王一奇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科技文本专题研究 |
3 |
黄俊儒 |
哲学所 |
新开课程 |
科学普及研究 |
3 |
待聘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文化研究与批判理论 |
3 |
简妙如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数码内容设计与评估 |
3 |
林怡玫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传播经营与管理 |
3 |
胡元辉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科技与现代都会发展史 |
3 |
郭秀铃 |
历史所 |
新开课程 |
现代性──史学、艺术与文化批评理论 |
3 |
郭秀铃 |
历史所 |
新开课程 |
近代科技与中国军事专题研究 |
3 |
杨维真 |
历史所 |
新开课程 |
台湾精密机械工业发展史 |
3 |
蓝适齐 |
历史所 |
新开课程 |
中国传媒研究 |
3 |
罗世宏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传播政治经济学 |
3 |
管中祥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影像文化 |
3 |
唐士哲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纪录片历史与美学 |
3 |
蔡崇隆 |
传播所 |
新开课程 |
其他经跨院学程工作小组审议并经系、院、校课程委员会通过之课程。 |
|
|
|
八、行政管理:
(一) 设置跨院的学程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各系所教师参与开课、课程研议
与审议、申请书的研拟与修正、开课教师邀请或外聘、学生修毕后学分数审核等事宜。
(二) 哲学系与传播系为主要申请报名单位,协助学生申请学程事宜。
(三) 所需之资源安排由参与之各系所支援,并由跨系所学程工作小组规划
与邀请开课。
九、受理申请之资格规定及核可程序
(一) 本校硕博士班学生皆具申请修习本学程之资格,请申请者在每学期末
第一阶段选课日的两周内,于哲学系或传播系官方网页下载「科技传
播与社会学分学程申请书」,填写后缴交哲学系与传播系办公室,即
完成报名手续。学程工作小组将于次学期开学日之前完成审核并通知
结果。
(二) 经核淮修读此学程的学生,于修毕规定之科目与学分后,得向哲学系
或传播系申请核发学程学分证明;经审核无误后,由教务处发给「学
程证明书」,证书背面加注学生修习之课程名称及学分数。
(三) 任何欲修单门课程之研究生,均可依学校和各系所修课办法修习。
十、修业年限:依据「国立中正大学跨院系(所)学程设置要点」第七条规定,
修业年限依本大学之学则规定办理;不得以修习学程为由,申请延长修业期限。
十一、依据「国立中正大学跨院系(所)学程设置要点」第五条规定,学分学程原
规划课程因故停开时,应另行规划替代课程并经三级课程委员会会议通过后实施之。未来如有新增之课程,亦比照办理。